着力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_欧亿体育app登录入口_欧亿体育|平台

着力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发表时间: 2024-08-09 10:46:54 来源:欧亿体育app登录入口

  习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认真学习习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包含对于美好环境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文明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生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永续发展,也谈不上伟大复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未来发展的两步走战略目标都包含生态文明建设。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强国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美丽就是生态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承担大国责任,参与全球治理,创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的重要措施,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积极贡献。在十九大报告中,习反复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包括建立“清洁美丽的世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美丽中国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美丽中国是自然美的呈现,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表现,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辩证统一。近代工业化过程伴有对自然破坏,中国应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走生态文明的道路。生态科学认为,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表现为能量的循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在《资本论》中指出,人和自然之间有物质循环。中国哲学认为,气在人与万物之间的不停流通使人与万物构成一体,这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义。自然的循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维持健康的自然循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环境生产力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基础。生产力有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个要素。工业文明把生产力单纯地理解为改造自然的能力,把劳动的对象——自然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仓库,没有认识到自然具有生命性,是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参数,发展超出了生态承载力就会导致自然的破坏以至于生产力的破坏。习指出,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环境生产力把生态容量和承载力作为生产力要素,确立了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辩证统一,是对近代以来工业文明思想的突破。

  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仍具有粗放型特征,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环境容量限制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制约。尊重自然,就要承认和维护自然的价值和权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应自然,就要遵循自然规律,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自然发展协调一致,在自然资源可支撑的条件下走永续发展的道路。保护自然,就要走环境优先的发展道路,把环境保护转化为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手段,使自然成为人类永久的家园。自然是不断地演化发展的,人类也是在不停地进化发展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人的发展和自然的演化统一,自然的生命性和人的生命性统一,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统一,人与自然协同进化,“尽己之性”“尽物之性”“参赞化育”“延天佑人”,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含义,也是天人合一的积极意义。

  生态空间布局的整体谋划、自然休养、生态修复、生态补偿、建立国家公园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措施;史上最严的《环保法》、“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十条”、环保督查、绿色政绩观,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任务是切实“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再造绿水青山,提高生态承载力,“扩大环境容量”;抓紧推进技术升级换代,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变,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和引擎;切实完善科学的绿色政绩观和考核方式;广泛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观念丰富了物质概念。生态环境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物质运动规律包含生态规律,人和自然和谐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延伸。生命共同体反映了山水林田湖草的相互联系,深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人与自然矛盾的和谐解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环境生产力”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注入了生态内涵。马克思指出,在“较高级的经济社会形态”社会中,“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达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自由与自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基于当代实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格外的重视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指出化解人和自然的矛盾,需要发挥文化的润物无声的作用。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指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优良历史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思想”。习曾引用白居易的话指出:“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一定要解决好‘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矛盾,达到‘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的意境。”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其根本解决在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占据支配地位。资本主义不会自动放弃无限制地追逐利润的生产方式,全世界的环保事业举步维艰。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变成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习指出,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关系。在农业时代越想有收获就越得善待自然,在工业时代越想有收获就越得征服自然。与自然和谐是农业文明的“文明”之处,它的不文明之处是生产力水平低下;获得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工业文明的“文明”之处,它的不文明处之一则是导致了全球性生态危机。“文明”作为价值观在发展模式上是绿色,只有绿色发展才具有人类性、未来性和生命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本质上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辩证扬弃。这种生态文明观肯定自然的价值,从而能够真正的完成人的价值,实现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具有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最新文章